湖笔传承新机遇:残疾人如何创造就业捷径?

由:admin 发布于:2025-09-07 分类:热门直播 阅读:4 评论:0

湖笔传承新机遇:残疾人如何创造就业捷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面临着不少挑战。近日,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的秦峰湖笔厂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透过这扇窗,我们见证了残疾人如何在手工艺传承中找到了新的可能与希望。

3月14日,我们走入秦峰湖笔厂,车间里,工匠师傅们正全神贯注地处理羊毛,细致入微的工艺令人赞叹。范玲英,厂长兼主理人,尽管身有残疾,但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逐步将自己磨炼成一位制笔专家。她从最基础的水盆工序学起,经过近30年的坚持,如今掌控着湖笔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并率领团队达成年产值350万元的佳绩。

湖笔作为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以其“尖、齐、圆、健”四德闻名,每一支笔的制作都需经过128道工序,原料也极为讲究。然而,人才的流失和传统技艺的衰退,让这门技艺面临严重的传承困境。如何让年轻人关注湖笔的制作、参与其中,成了一个亟待攻克的课题。

范玲英并不孤单,她的努力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2016年,在湖州市、南浔区残联的帮助下,练市镇成立了“南浔区残疾人湖笔文化创业孵化中心”,为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负责人提到:“通过电商和培训,我们打破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壁垒,让产业与残疾人积极对接。”

孵化中心与成人教育学校合作,开展湖笔制作及电子商务课程,邀请工艺大师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提供了技能提升的途径,更为未来的人才储备注入了新鲜血液。

而在传承湖笔文化的过程中,创新应用也至关重要。2022年,练市镇的一些制笔人如范玲英开启了在直播平台推广湖笔文化的新尝试。虽然初次面对镜头他们愈显紧张,但随着对湖笔工艺和原料特性的深入讲解,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们的热情吸引,湖笔的魅力悄然传递——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的延续。

通过“地毯式”排摸和数据化管理,练市镇残联为适龄未就业人员建立了资源库,确保精准识别和动态跟踪。他们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将企业需求和残疾人技能相匹配,确保就业精准。

“推动残疾人就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劳动力,更使得残疾人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这一切的努力正是希望与责任的结合,是对传统工艺传承的有力保障。

湖笔的传承不仅是工艺的延续,更是社会责任的展现。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湖笔这一传统艺术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芒。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